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
登录 注册
RFID世界网 >  成功案例  >  军事  >  正文

北京军区推行军人保障卡 可到全国购物消费

作者:刘峰
来源:搜狐军事
日期:2009-02-18 08:41:52
摘要: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催生了一场军事管理革命。集约聚焦、矩阵精确的现代后勤管理模式,是世界各国军队后勤竞相发展的目标。总后勤部决策部署,在北京军区联勤部某分部保障区开创军人保障卡试点的基础上,今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整个战区部队。


军人保障卡 

   
  
人手一卡 

    □一卡在手,可去医院看病抓药□一卡在手,可上仓库领取被装□一卡在手,可随调动接转关系□一卡在手,可进银行存款取款□一卡在手,可到全国购物消费□一卡在手,可赴战场动态保障 

 新闻导读 

 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催生了一场军事管理革命。集约聚焦、矩阵精确的现代后勤管理模式,是世界各国军队后勤竞相发展的目标。总后勤部决策部署,在北京军区联勤部某分部保障区开创军人保障卡试点的基础上,今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整个战区部队。  
  
     军人保障卡在北京战区全面推开,标志着军营开启信息数字化管理新时代,它将使后勤保障与管理手段迈出跨越性一步。 

 一人一卡、凭卡保障、依卡管理,请看来自北京战区的记者调查—— 

 新春伊始,我军后勤领域的又一项重要改革——“军人保障卡”试点迈出新步伐。2月中旬,紧张忙碌3个月的“军人保障卡”扩试任务已在北京军区机关及直属部队、军区直供单位、总部和军兵种有数据采集任务的团(独立营)以上单位全面展开。所有官兵、职工等被保障个体的相关数据信息开始采集汇总。 

 这是我军首次在北京战区内,对多军兵种部队全方位展开、全员额纳入、全过程联动的一次数字化“大集结”,是对所有被保障人员保障数据的一次精确确定,为试行“一人一卡、凭卡保障、依卡管理”的新型管理模式,奠定了必备的精确依据。 

 记者在北京战区军人保障卡扩试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,“军人保障卡”很快就将发到北京战区的每个官兵手上。届时,只要一卡在手,官兵无论是到医院就诊,还是调换单位接转关系,无论是领取被装,还是到全国各地购物消费,包括在军营内部就餐、加油等等,都可以凭这一“保障卡”通行天下。 

 保障卡扩试开启后勤管理新变革—— 

 一份具有非凡意义的特殊电报 

 今年初,一份电报在华北地区的座座军营引起不小的震动。 

 1月8日上午,海军、空军、二炮后勤部,以及驻北京战区的军事院校,包括四总部所属一些独立营以上单位均接到一份特殊的传真电报,要求他们派人参加“军人保障卡扩试暨数据采集培训任务部署会议”,落款是“北京战区军人保障卡扩试领导小组”。 

 “这是个什么新机构?”大家纷纷不解。会议开到战区参加扩试的独立营以上单位,涉及上千单位、近万人员,主会场地点在北京军区联勤部,630个分会场设在北京军区开通电视电话系统的所属部队单位。 

 参加过此次会议的一些海、空军部队代表告诉记者,当时,他们接到那份电报时感到非常新鲜,这是从来没有过的:在一项工作任务上,由军区统领战区内的三军。 

 北京战区军人保障卡扩试领导小组的工作人员做梦都没有想到,他们受领主持的这项工作,牵动着整个战区三军官兵利益,关联着我军后勤管理现代化变革的特殊使命。 

 从总部确定北京军区某分部试点“军人保障卡”改革任务,到去年底北京战区军人保障卡扩试领导小组接到总部正式通知,到今年1月8日发出那份意义非凡的传真电报,一项涉及广泛、影响深远的变革就此拉开帷幕。 

 北京战区仅仅用了10天时间,就驱动了军人保障卡扩试的“快车”。1月18日上午,顶着凛冽的寒风,记者参加了在北京西山脚下组织的“军人保障卡扩试数据采集第三期培训班”:数百部联网电脑,数百人同机操作,学习有关新软件的应用,高效、快捷的景象令人兴奋。 

 “军人保障卡”,改变我军传统保障模式的时代快速而来。 

 从医疗卡到保障卡的“破冰”之旅—— 

 一次历时8年的艰辛探索 

 其实,我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中,迎接了一个“卡”时代的到来。工资卡、饭卡、加油卡、就医卡、银行卡……几乎每个人都有几张卡。 

 2001年初,我军“军人保障卡”试点工作迈出历史性的第一步。总后勤部将“破冰”重任,赋予北京军区联勤部驻天津某分部。分部所属机关、医院、仓库,以及联供、直供的军兵种部队的万余名官兵、离退休人员、家属、职工,成为第一批“吃螃蟹”的人。 

 当时,尽管欧美几个发达国家的军队已经开始试行凭卡保障,但也均是刚刚起步。接到任务后,怎么建,如何用,怎样管,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,一切需要从零开始,分部领导感到责任重大。他们对军人供应保障现状调查显示,传统的军人供应保障模式,已难以适应现代后勤管理要求。 

 供应保障依据不够统一。现行官兵后勤供应实力统计、工薪福利、给养供应、被装发放、医疗就诊等,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,各成体系。他们在检查一受供单位的后勤实力时发现,其财务、军需、卫生等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数据和供应系统,与后勤司令部门统计的实力对不上,也说不清。 

 供应保障工作效率较低。军队人员后勤供应基本上还是手工报表统计,有的单位即使采用计算机录入,也多是单机运行,并未联网办公,效率在低水平上徘徊。 

 超供漏供现象存在。在被装发放、给养供给等方面,由于数据准确性低,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超供和漏供问题。 

 军人保障卡就是要解决后勤保障的难题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,他们确立了“以IC卡技术、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,以全军指挥自动化网为依托,以依卡管理、凭卡供应为目标,实现精细管理、精确保障”的改革蓝图。 

 随即,数据中心建设、网络联通和信息采集、软件开发等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。 

 2002年1月1日,分部军人保障卡办公室正式成立,依据初具规模的软件系统,着手开发第一个业务应用功能:持卡就医。同年5月1日,我军第一批 “军人保障卡”发放到被保障人手中,官兵上医院挂号、就诊、检验、用药、住(出)院、结算,全部凭卡。它意味着,分部的医疗保障正式迈上信息化轨道。 

 在艰难的摸索中,“军人保障卡”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向成熟。 

 2002年底,实现依卡供装功能,保障卡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和实时下载被装实力,使被装供应的预算、计划、订购和发放步入高效、精确的新境界。 

 2003年6月,实现后勤供应实力实时统计功能,依托系统可以进行工薪、卫勤、营房等专业实力的统计、查询和下载,为各专业保障提供依据和人员信息共享,并支持各专业之间进行实力联审。 

 2004年5月,实现后勤供应关系电子化接转功能,后勤供应关系接转由过去的纸质凭证变为电子凭证,由人工记录变为自动转移,保障信息实现高效无缝链接。 

 与此同时,在总后和军区指导下,分部相继出台《军人保障卡管理规定》、《军人保障卡应用实施细则》等相关规定,保障卡系统的管理和运行步入规范化轨道。 

 经过连年探索,“军人保障卡”基本具备供应身份认证、后勤供应实力统计,以及依卡供装、管理住房档案,持卡就医、接转供应关系等多种功能。参加试点的部队官兵欣喜地发现,手中这张卡片,真正成了后勤供应保障“一卡通”。 

 首批参加试点的空军某导弹团后勤处几位助理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就拿后勤供应关系电子接转功能来说,以前人员调动,一个人各种供应关系加起来8张表,拿到接收单位,还要各个部门手工录入,不仅慢,而且容易出错。现在,只需到调出单位保障卡系统中插卡,几秒钟就能写入个人所有供应信息,再到调入单位插卡,信息直接读入电脑,快速准确。 

 分部领导和机关也尝到了保障卡实时、精确、高效带来的甜头。一张卡,综合集成单位、个人和专业保障信息,变过去一数多头为一数一源,变专业各自保障为多专业同一平台保障,从根子上解决了供应保障中存在的底数不清、人头不准、粗放概略等问题。 

 2004年12月,“军人保障卡”试点通过总后勤部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组的验收。专家认为:保障卡应用效果明显,顺应了后勤信息化建设和大联勤的发展趋势,是一项带方向性、全局性、根本性的改革创新成果。银联加盟唤醒“沉睡”的保障卡——一项开创性的军地合作工程 

 “军人保障卡”初露锋芒,便颇受好评。但是,保障卡试行一段时间后,分部军人保障卡办公室主任王庆明发现:隔三岔五,就有人找上门来,要求补办新卡。 

 这是为什么呢?机关经调查了解,找到了丢卡的原因:持卡人只有在领服装、接转供应关系、就医时,才用得着保障卡。但不是每个人天天都去看病、接转关系,保障卡使用频率不高,平时就随手放置,久而久之,就找不着了。

要唤醒多数时间“沉睡”的保障卡,就必须尽快丰富保障卡的功能,让持卡人随时随地方便使用。一张总让人“遗忘”的卡,生命力必定长久不了。 

 2005年10月1日,经过进一步升级完善的新一代“军人保障卡”,换发到每个官兵手中,这种卡内不仅嵌入了射频芯片,可以实现持卡就餐、军人服务社购物、图书借阅等内部消费功能,而且还与银行网络系统联通,使保障卡具备银联网点各项业务功能。 

 谈及此,王庆明至今都兴奋不已。当时,他们提出让保障卡走出军营的想法,结果引来不少争议。有人担心,“军人保障卡”上集成了诸多保密信息,如果与地方网络系统联接,会不会有泄密的危险。 

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之际,与分部多年来愉快合作的中国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主动找上门,希望与分部联手开办全军乃至全国第一张军地联合“保障卡”,并从技术上消解了泄密的质疑:在保障卡上加贴银行磁条,与保密信息“各行其道”。为了显示诚意,银行方愿意承担制发新卡所需的资金投入。 

 他们的想法引起总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关注。在总后勤部的协调下,人民银行科技司、中国银联、工商银行与分部召开4方联席会议,为这一“联姻”铺平了政策道路。时任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的文四立说:“这是一件利国利军利民的大好事。” 

 很快,军地研发人员紧锣密鼓协作攻关。银行磁条和“银联”标志很快出现在“军人保障卡”上,保障卡正式具备了银行卡功能,官兵们可以在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办理相关金融业务,也可在消费场所刷卡消费。这一突破性功能,使“军人保障卡”由“军内通”向“军地通”延伸,真正成为持卡人不可或缺的工具。 

 不断的功能创新和延伸,使“军人保障卡”充满活力。2006年,分部将适用于战时的“电子伤票”技术嵌入“军人保障卡”中,使保障卡不仅能满足平时静态保障,还向战场多元化动态保障功能拓展。 

 保障卡成为四通八达的“通行证”—— 

 一张小卡带来的辐射效应 

 早春的华北大地,乍暖还寒,记者分赴几座军营,处处感受到扩试军人保障卡产生的种种“热效应”。以往后勤保障常见的那些粗放、分散、概略、低效、难透明等问题,都随风而逝、冰雪消融了。 

 官兵们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起军人保障卡的种种好处。 

 海军某部机关参谋杨袁过去一个人要对着上级基地的战勤、军务、机要等6个业务单位,统计一次战勤实力至少需要半个月。如果用军人保障卡系统,不到10分钟就能完成工作。各专业根据需要 

 还可实时从保障卡数据中心共享基本保障数据,不需要自行组织,层层统计。比如,军需助理员可从保障卡数据中心下载各类他所需要的人员、数量、所属单位等相关信息,可及时制定相应的被装发放计划。 

 提起保障卡,杨参谋语速越说越快:“保障卡最大的好处就是数据实时保鲜。”过去,要掌握一名官兵的保障供应情况,后勤机关各部门都要一一问到、重复统计;如今,保障卡系统中的资源为各业务部门共享,不仅规范了各种保障依据,还为首长机关的正确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翔实可靠、实时保鲜的数据。 

 总后某军用物资采购局唐青松助理告诉记者:“过去,一个分部直供、代供单位的实力统计上报误差通常在1%-3%左右,现在使用保障卡系统,统计基本可实现零误差。”唐助理的这番话,在记者随后的采访中得到旁证。

 在北京军区某独立汽车营被装发放现场,记者了解到,这次被装发放实现了历史上少见的供需一致,适体率达到100%,库存、周转和调号量首次出现 “0”。该营路新春参谋体会最深:“做到精确保障,说起来只是一句话,但真正做到确实太难了!这完全得益于保障卡在信息源头采集时,一数一源,实时更新。 ” 

 到机关各业务部门,大家反映试用保障卡“如入无人之境”,数据信息共享,无论谁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,采集下载,及时做出精确的供应保障计划,还能杜绝超供和漏供问题,堵塞各种漏洞。同时,机关各业务部门能动态掌握每一个单位的供应实力变化情况、每一个官兵的供应保障情况,并可及时调整。 

 “保障卡果真有如此奇效?”面对记者的疑问,总参某测绘大队助理员徐登认真地对记者说:“远不止这些呢,我们单位官兵长期在外执行卫星发射、野外勘测等任务,过去需要单位给当地驻军开介绍信等手续,非常不便,有时介绍信放在衣兜里,几地辗转很容易损坏、丢失。将来执行任务,官兵们就近到部队一刷保障卡,所有信息都有了,减少了保障环节,提高了保障能力。”保障卡的高效率功能可见一斑。 

 记者在内蒙古沙漠腹地亲历了一次野战演习,一名战士“负伤”昏倒,被迅速抬进野战医疗方舱。医生掏出战士口袋中的“军人保障卡”,在网络终端轻轻一扫,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战士的单位、姓名、血型等信息,医护人员根据相关信息迅速给予妥善治疗处理,大大缩短了查验所需时间,提高了救治效率。保障卡的实战功能让人眼前一亮。 

 说到底,官兵们最青睐保障卡的是,它给大家带来了无限方便。春节期间,海军某仓库士官王义祥在天津市一家超市购完物,掏出“军人保障卡”在收银台刷卡机上一刷,交易立刻成功。王义祥告诉记者:“这种带有‘银联’标志的专用军人保障卡,可以在任何‘银联卡’能消费的商店消费,而且异地存取款免收手续费,确实给我们带来实惠。” 

 官兵就医、领服装、接转供应关系等,过去需到众多部门办手续,有的往返数百公里,现在一张卡简便了各种手续,成为后勤保障领域四通八达的“通行证”。 

 “知道今年您的标准保障物资有哪些吗?”面对这样的提问,十有八九的人说不上来。但如果你有一张保障卡,一刷就明明白白。长期以来,部队官兵对保障情况不甚明了,发啥领啥。可现在使用军人保障卡,查询保障标准,对自己应该保障什么,保障多少,做到心中有数。比如,保障卡覆盖了现行医疗卡全部功能,持卡就医,可对个人医疗账户、医疗消费、最近一次就诊或诊疗项目等信息,查得清清楚楚。大家形象地把能公开查询、民主监督的保障卡比喻成军人的“明白卡 ”。 

 好多人担心,军人保障卡会不会失泄密?有关研发专家笑答:“保障卡的密钥功能对每一张卡进行加密,确保供应身份的认证安全。系统依托军事综合信息网运行,并且建立了完备的身份验证机制、信息传输机制、信息防篡改、防伪冒、抗抵赖的签名机制。”通过几年的试运行表明,保障卡系统具有很强的安全性,完全符合国家和军队信息安全标准。 

  “8年磨一卡”催生出许多新思考—— 

 一条任重道远的创新之路 

 北京军区联勤部部长董明祥告诉记者,一张小小保障卡,反映的却是我军后勤保障的大趋势、大方向,只要扩展开、深下去、用起来,必将有力促进我军后勤保障方式、管理手段、保障力生成模式根本性转变。 

 从2001年初开始启动试点,到今天北京战区全面扩试,这一过程整整历时8年,可谓“8年磨一卡”。追寻军人保障卡的发展之路,记者感到,保障卡这一新生事物,在给部队和官兵带来实惠和方便的同时,也引发出一些新思考。 

 推行军人保障卡,观念还需更新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,保障卡顺应了现代后勤保障的需求,是我军后勤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。但传统观念的影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:有的习惯“老做法”,感到用卡不如“用表”一目了然、轻车熟路。 

 推行军人保障卡,难点还需攻克。如同所有新生事物,破茧化蝶,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和风险。军人保障卡从试点到扩试,正规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,过去是临时组建的“军人保障卡办公室”,现在叫“军人保障卡扩试领导小组”,归信息化办公室牵头。如此重大的改革,没有权威的职能部门负责,不少事情关系不顺,问题难解决。有关专家建议,条件成熟后,总部应对军人保障卡系统建设、应用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,最好以法规的形式颁布执行,提升强制力。 

 另外,保障卡数据系统以全新的面目出现,它与后勤各部门运行的数据系统融合起来,难度大,困难多。诸如此类的难点,依然不少,需要在扩试的过程中,边探索、边解决。 

 推行军人保障卡,空间还需拓展。军人保障卡系统的应用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,这是举一“卡”牵动全局的大工程。它是对现行保障方式、体制、手段的一次“洗牌”,所以,“一卡通”需要“通”的地方还很多。 

 为了推进保障卡扩试工作的不断深入,北京战区将机要、军务、通信、干部部门的领导纳入扩试工作领导小组,要求各级相关职能部门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,尽快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保障力,依靠科技进步转变保障力生成模式,拓展保障卡的实用空间,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步伐。 

 推行军人保障卡,应用前景广阔,但任重道远。记者从军人保障卡扩试工作中了解到,人员实力数据源头采集,系统综合集成,统一在一个数据库之下,各业务部门通过授权下载使用实力数据,保证了数据的唯一性和实时准确,做到了后勤供应实力与各专业实力相统一。如果军人保障卡未来的前景能包含军事、政治、后勤、装备等各领域,将对我军“三大实力”(干部、兵员、后勤)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和一体化管理产生深远意义。同时,也有利于丰富作战系统综合集成的内容和要素。 

 北京战区扩试实践表明,军人保障卡的应用前景乐观、有潜力,但真正推开、用好,每个环节都不出纰漏,其复杂性、艰巨性不可低估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推行军人保障卡依然任重道远。 

 军营“一卡通”的新时代,已阔步走来!